恹(yàn宴):满意。
“张年九岁,顾年七岁”:《夙惠》4作“年并七岁”,二说不一,未知孰是。
般泥洹(bō niè huán波蹑桓):梵文parinirvana的音译。亦作“般涅槃”,略作“涅槃”。义为脱离生死,入于寂灭。佛教认为般泥洹是脱离一切烦恼、进入自由无碍的最高境界。佛般泥洹像,指释迦牟尼圆寂之像,即卧佛像。如四川广元千佛崖的造像,佛作侧卧状,右手支颐,左臂伸直,后面环立诸弟子,表现释迦牟尼向弟子嘱咐后事的情景。
忘情:不为情感所动,对于喜怒哀乐等常人之情,淡然若忘。
张玄之和顾敷,是顾和的外孙和孙子,两人都年幼而聪明,顾和对他们都很好,但常常认为顾敷胜过张玄之,对顾敷更加偏爱和看重。张玄之心里很不满意。那时,张玄之九岁,顾敷七岁,顾和带他们一起到佛寺里去,看到释迦牟尼佛般泥洹像,佛侧卧着,身旁的弟子们,有的在哭泣,有的不哭。顾和拿这个情景问两个孙辈何以如此。张玄之说:“蒙受到佛的亲爱的当然哭泣,没受到亲爱的必然不哭。”顾敷说:“不是这样的。应当是由于忘却喜怒哀乐等常人之情所以不哭,不能忘情当然要哭泣。”
52.庾法畅造庾太尉,握麈尾至佳。公曰:“此至佳,那得在?”法畅曰:“廉者不求,贪者不与,故得在耳。”
庾法畅:东晋高僧。刘注:“法畅氏族所出未详。法畅著《人物论》,自叙其美云:‘悟锐有神,才辞通辩。’” 按:慧皎《高僧传》卷四有康法畅,本康国人。晋成帝时与康僧渊、支敏度南渡至建康,著《人物始义论》。常执麈尾,每值名宾,辄清谈尽日。当即此僧。 庾太尉:庾亮,见《德行》引注。
麈(zhǔ主)尾:魏晋六朝时一种兼具拂尘和凉扇功能的器具。长尺余,形状与掸子相近,由固定有两排麈尾毛的轴杆与把柄相接而成。把柄一般为木质,涂漆或以玉石、玳瑁饰之。当时清谈之士常执以助谈锋,遂成风雅之物。麈,兽名,似鹿而大。